当前位置: 孔子雕像 > 文档资料

至圣先师孔子像的简单介绍

发布时间:2019-10-04 15:30 | 访问次数:5986

在我国有很多的文庙,文庙的正殿都会悬挂着孔子的画像,画像上通常会题写“至圣先师”或者“万世师表”几个字。意思是最有成就的,达到圣人境界的老师,是后世的表率。那么,孔子为何被称为了“至圣先师”呢?一般我们说到至圣先师的时候,特指的都是孔子一人,可以说孔子是全国教师的祖师爷,他并不是全中国的第一个老师,在孔子之前就有学校,那个时候的学校是属于国家机构。当时,学在官府,官师合一,书塾的先生是年老告归的官员,负责在地方推行教化,孔子之所以被推崇为教师行业的祖师爷,并不仅仅因为他开办并推广了私塾,也不是因为他那“三千子弟,达者七十二”,最重要的是他开开创了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教育理念:有教无类,因材施教。这八个字,放在今天任何一所学校里,都是被推崇的教育准则,甚至现在很多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依然做不到这八个字。但是在两千四百年前的孔子,就已经把这八个字,做到了极致。
至圣先师孔子雕塑,校园名人雕塑

其实,孔子所处的年代教育资源是非常有限的,当时的教材来来回回就那么几本厚重枯涩的经典,教育场所更是捉襟见肘,今天在郑国,明天就有可能要动身去鲁国。但是孔子培养出来的学生确实遍布各国,从政到商到文学,都有他的学生,他是怎么做到的呢?这就是孔子最巧妙的地方,他的一生看似都是在周游列国中颠沛流离,但是在颠簸的途中,他却能将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,教育学生。在那个没有高铁没有汽车的年代,出门有辆马车就应经是很奢侈的事情了,而马车这个工具,说白了也就是省省力气而已,未必有多省事。可是当我们翻开《论语》,孔子几乎在每个一个国家都对学生有所教育,根据不同的风土民情,将晦涩的知识,摊开来讲给学生。孔子之后,在几千年前的中国,游学已经成为了文人们的必修课。这不仅仅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么简单,更是一次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征程。纵观中国古代凡是有成就的大诗人,学者,无不经历过游学的历练,方能有所大成。当然,其中难免有一些因为流放和贬谪不得不“游”的成分,但是这种在旅途中检验所学的传统,也是确凿无疑的。游学的实践,自孔子而来,开枝散叶。用中国人的传统说法,叫做:师法天地。在古人的眼里,天地,无疑是最大的老师。孔子的思想对当时的中国甚至一些东亚国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,人们为了纪念孔子,在各地都摆放在孔子雕像,孔子雕像的表情自然神态可掬,将至圣先师伟大教育家的庄严凝重表现的淋漓尽致。

验证码
最新评论
暂无评论,欢迎发表您的观点
×
不论您有什么问题,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咨询哦~我们会第一时间给您回复!当然,为保证能及时回复到您,请如实填写以下信息:
×
电话咨询
181-3202-0826
微信咨询
扫一扫快速获取报价
QQ咨询
在线留言
返回顶部